close

第三次殺人.jpg

日本名導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作品,一反他過去拿手的親情類電影,而是首度挑戰懸疑法庭劇,當年評價兩極,有人說是是枝裕和最差的作品,但也有人非常喜歡,至少,【第三次殺人】還是有入選日本指標性的電影獎項旬報十佳作品。當年在台上映時我已經有看過,也是非常的喜歡,第二次看過後,我依然還是給是枝裕和這部作品很高的評價。

電影開始於三隅高司(役所廣司飾演)在河邊殺了自己工廠的老闆,他也承認罪刑,但希望減輕刑罰,免於死刑,所以原本的律師攝津(吉田鋼太郎飾演)找來了好友重盛律師(福山雅治飾演)幫忙,就在重盛一連串和三隅溝通後,定調將爭論點從強盜殺人改成仇殺時,重盛也查到死者的女兒咲江(廣瀨鈴)竟和三隅有過密切接觸,而咲江也跑來跟重盛說自己遭受父親長期性侵,三隅是感受到他的殺意,所以決定痛下殺手,然而,當重盛律師跟三隅說咲江會在庭上公開父親性侵的事實後,三隅竟改口說自己根本沒有去河邊,更遑論殺人,反反覆覆的說詞到底背後的原因是甚麼?是制裁?還是救人?

tH7SCBHzpgHQBZA4WdgF-1000x558.jpg

有前科的人的話可以相信嗎?

電影前段我們一直被困在三隅講的話有多少是真的,包括和老闆娘的私下往來、是預謀殺人還是臨時起意、是真的沒有殺人還是別有用意,這些事情的真相我們都不知道,只有當事人知道,法庭上的所有人包括觀眾都只能藉由當事人的說詞來還原真相,但有前科的人說的話,有多少東西是可以相信的,或著應該說,大多數人只想相信他們認為前科犯會做的部分,其他的只是前科犯想逃避刑責的說詞,所以既然我們都不知道真相,那麼擁有判決他人生死的法官到底是依據甚麼來做出結論,當所有證據不夠充足又有其他疑點時,法官有著在限期內完成案件的壓力,他們真的有辦法拼湊出事情的真相後再做出決定嗎?

e8906a.jpg

三隅羨慕法官,因為他們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,但以整部電影來看,法官有決斷他人生死大權也是一種不公平。人是否會洗心革面,有人抱持著肯定的言論,但有人卻不這麼認為,如果法官抱持的是否定的心態,那他真的能夠客觀的判決嗎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法律給罪犯改過向善的機會就也顯得矛盾。

是制裁還是救人

電影的最高潮處無疑是咲江這個角色說出自己長期受到父親性侵,讓三隅擁有人性的一面,原來他是因為想要幫這個和自己女兒差不多年紀的人,他並非是人渣只為了殺人取財,但三隅拋出的他不是殺人者論點卻讓重盛律師陷入困境,經驗豐富的重盛不可能不知道三隅的說詞沒有任何意義,但他該讓咲江說出事情真相以讓三隅得到減刑機會,還是勸阻咲江把自己最難堪的一面攤開在社會大眾面前,不論選擇哪一條路,都像是在決斷他人的生死。

617f2a46b9525f57de7dd0c0adddd1b3.jpg

人該被生下來嗎?

第三次殺人與其說是一部懸疑法庭劇,不如說只是是枝裕和想藉由這個故事來闡述人性及檢視司法制度,電影一開始就演了三隅殺人的畫面,所以即便中後段三隅否認殺人,我們也不會認為他真的沒有殺人,而是想要知道他為什麼要改變說詞。

三隅在前面說了:「世上有些人就是不該被生下來。」他認為自己只會傷人不該被生下來,重盛律師也認同生命的終始和自由意志無關,咲江自己或許也認為自己根本不該被這樣的父親生下來,所以她不願自己殘疾的腳是來自於天生的,她向別人說是自己小時候從屋頂上跳下來造成的,三隅和重盛想必是基於知道咲江的想法,所以不顧一切的互相掩護彼此說法,來讓咲江不需要在法庭上受到二度傷害,說穿了,是枝裕和的【第三次殺人】依舊脫離不了「愛」這個主題。

24QjYPCfLDo0IUXd9DTk-1000x443.jpg

【第三次殺人】在一個事件中講述了相當龐大的主題,三隅為什麼決定要殺了自己,中間所衍生的議題導演無意用他的主觀意識去說教,幾乎都有正反兩面的說法來讓觀眾自行解讀,雖然到最後也許會像重盛律師的父親說的那樣「殺人者和不殺人者之間有著很大的鴻溝,是否會越線,一出生就決定了。」你會相信哪種說法不是因為客觀分析下的結果,而是一出生就決定了你的想法,但我們應該可以相信「愛」是可以改變天生的人性。

1a565a9728f5b2e1949e450bead0fa2b4849db38_size440_w640_h360.png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y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